位於加德滿都的帕舒帕蒂納特神廟 (Pashupatinath Temple),又被俗稱為「燒屍廟」,是印度教徒一生至少要朝聖一次的神聖之地;對旅人而言,這裡則是最能直面生死與信仰交織的現場。
作為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,神廟供奉的是掌管生命輪迴與死亡的濕婆神,而就在廟旁,巴格馬蒂河畔 (恆河支流) 每天都進行著公開的露天火葬儀式,震撼、真實且毫不掩飾。
本篇文章將從交通方式、門票資訊,一路深入探討火葬文化、夜祭儀式與林伽象徵,帶你理解為何帕舒帕蒂納特神廟會成為印度教徒理想中的「人生終點」與靈魂歸宿。
帕舒帕蒂納特廟:尼泊爾生死交界的聖地
位於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帕舒帕蒂納特廟 (Pashupatinath Temple) ,又被稱為「燒屍廟」,是當地最神聖的印度教聖地之一,也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這座千年古剎不僅是濕婆神的信仰中心,更與「生死輪迴」與「聖河火葬」緊密相連。

位置、交通
燒屍廟位在加德滿都東北方,在機場附近,建議搭乘計程車前往,或是透過 indrive 叫車。
門票
燒屍廟票價 1000 尼幣 1 人,帕舒帕蒂納特主廟不開放給非印度教徒進入,但可以在外圍參觀整個寺廟群與河畔區域。
燒屍廟:露天火葬場
帕舒帕蒂納特廟因為「露天火葬場」而廣為人知。對外來旅人來說,這是一場文化震撼;但對虔誠的印度教徒而言,這裡卻是人生終點最理想的歸宿。

你是否也好奇,為什麼選擇在這裡火葬呢?背後其實有深遠的宗教信仰。
神廟主祀濕婆神,象徵生死輪迴的主宰
帕舒帕蒂納特神廟主祀的濕婆神 (Shiva),是印度教三大神明之一,被視為「破壞與再生」的象徵。他不只是宇宙結束的力量,也同時是新生命與靈魂解脫的起點。
神廟的名稱「帕舒帕蒂」(Pashupati) 正是濕婆的其中一個神聖化身,字面意思是「萬物之主」、「動物的主宰」。在這個形象中,濕婆不再只是毀滅者,而是守護所有自然生命、動物與靈魂的慈悲象徵。
巴格馬蒂河:聖河的力量
火葬台的選址也與燒師廟旁的巴格馬蒂河 (Bagmati River) 密切相關。巴格馬蒂河被認為是尼泊爾的聖河,河水最終流向印度的恆河。
因此結合主祀的濕婆神 (Shiva) 與聖河的力量,帕舒帕蒂納神廟成為許多印度教信徒的聖地。印度教徒相信,若能在聖河之畔完成火化儀式,並將骨灰撒入河中,靈魂將得以淨化,甚至有機會在濕婆神庇佑下,靈魂能夠擺脫生死輪迴,獲得永恆的解脫。

實際走訪體驗
從入口走向燒屍廟的路上,氣氛並不如想像中那樣哀傷或肅穆,反而流露出一種平凡的生活感。可以看見盛裝打扮的年輕情侶、一家大小攜手同行,一路走向帕舒帕蒂納特神廟朝聖。
一路上有攤商賣鮮花、飾品、紀念品等。

在路上看見拱形的迴廊與木雕柱,展現了尼泊爾傳統工匠的雕刻技藝。

雖然不太確定這座建築作為什麼用途,不過上層木窗雕刻非常精緻。

過了這座橋就是河畔區域了。

這些燒屍台在帕舒帕蒂納特神廟旁的巴格馬蒂河岸邊。

火葬儀式的文化
離神廟越近的燒屍台價格越高,因為靠近濕婆神殿的位置被認為靈魂越能接近神,更容易解脫輪迴,通常是由高種姓、政要、王室後裔或富人使用。
在死者咽氣前,家屬有時會提前將其帶至神廟旁的白色建築「安寧房」,讓其在聖地辭世。
當天看起來是有什麼大人物離開了,最靠近神廟的燒屍臺旁滿滿都是人。

遺體會用橘色或白色布匹包裹,橘色象徵聖潔與放下,白色象徵純淨與哀悼,並用竹製擔架或木架抬送至火葬台。再將巴格馬蒂河水清洗清洗死者的腳或全身,象徵洗去塵世的業障。

相較於印度多由低種姓負責火葬工作,尼泊爾的火葬人員則沒有特定的種姓限制。
焚燒一具屍體通常需要約 300 公斤的木材,而在焚燒過程中,會使用植物油來幫助燃燒。整個過程大約需要 3 至 4 小時,直到屍體完全燒成灰燼。
完成後,這些灰燼會被撒入河中,讓死者的靈魂能隨河流進入聖河「恆河」,完成最後淨化並邁向解脫。

在火葬場旁遇見牛 — 濕婆的坐騎
在帕舒帕提那神廟周圍,會看見牛漫步其中。而牛的存在也別具意義,在印度教牛被視為神聖的生靈,而濕婆神的坐騎正是一隻白牛,名為南迪 (Nandi)。

在較接近下游的燒屍臺對面有一些算命的人、幫人點 Tika 的阿姨還有苦行僧。

苦行僧
苦行僧 (Sadhu) 是印度教中的一群修行者,他們放棄世俗的生活,實行苦行和禁欲來達到精神的覺醒與解脫。他們的終極目標是獲得解脫,並且達到與神合一的境界。

在燒屍廟有不少苦行僧,看見苦行僧很熱情要你拍照,然後流利的用中文說出:五百、五百,誒~不是說苦行僧無欲無求嗎 🤣 有些可能是表演性質的苦行僧啦,不過五百也不是什麼大數字,大家就自己斟酌囉。

建議可以在帕舒帕蒂納特廟對面的台階看看對岸的帕舒帕蒂納特廟,不能進去主寺,但至少可以遠望。

從這裡往下眺望的景色也很好看。

濕婆林伽長廊
這裡有整排的濕婆林伽長廊,是當地人、遊客與苦行僧常駐的區域。

沿著山坡往上走,佇立著一排排造型相似的小型石造神殿,這裡是供奉濕婆林伽 (Shiva Linga) 的聖殿,濕婆林伽是象徵濕婆神的形象,代表宇宙的創造與再生。

信徒藉此祈求庇佑、淨化業障與靈魂解脫。

這條靜謐的走道,也曾出現在漫威電影《奇異博士》中,主角穿越時空、追尋靈性之路的場景就在這裡拍攝。

猴子象徵哈奴曼神
在帕舒帕蒂納特廟周圍常見猴群穿梭,當地人與信徒多半視牠們為神聖或吉祥的存在,也呼應了印度教中動物作為靈性象徵的觀念,例如猴子即象徵哈奴曼神 (Hanuman),是神聖與力量的象徵。

在燒屍廟的對岸是個公園,如今成了當地人散步、約會、家庭聚會的場所。火葬儀式與日常生活,在這條河岸兩側,宛如並存的兩個世界。
火供儀式 Aarti
每晚在巴格馬蒂河畔會舉行夜祭,這火供儀式是向濕婆神獻上火焰、音樂與祈禱的宗教儀式,用以表達敬意、祈求庇佑與靈魂的解脫。
心得
帕舒帕蒂納特神廟不只是宗教建築,更是一處貼近尼泊爾文化與印度教核心精神的地方。在這裡,神聖與世俗、生與死、信仰與自然共存,儀式與日常交織,是感受「人與神共處」的場域。
在燒屍廟的對岸,我看見許多人坐在林伽旁,靜靜地觀看整個火化過程,有些人低語、有些人沉默,更多人只是自在地存在於那裡。對他們來說,死亡彷彿不是需要避諱的終點,而是生命循環的一部分。
離開時,內心反而出奇地平靜,彷彿見證了生命的另一種樣貌:莊嚴而不悲傷,深刻卻不沈重。